鼻過敏問答

耳鼻喉醫師 葉德輝
過敏性鼻炎

問:
 類固醇用於治療鼻過敏的情形如何?人家都說使用類固醇會
發生不好的副作用,為什麼許多醫師還是使用它來治療鼻過
敏呢?

答:
 類固醇是一群效力非常明顯的藥物,可以治療許多疾病;它
主要的作用在於壓制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而許多疾病的症
狀都是因為發炎產生的,因而類固醇獲得「美國仙丹」的美
名;但是類固醇也是名符其實的「雙刃劍」,由於早期的過
度濫用,使得它的副作用也變得眾所皆知。在耳鼻喉科的領
域中,時常使用類固醇的疾病約有下列幾種:耳科疾病如突
發性耳聾、中耳積水;鼻科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喉科疾病如
急性聲帶炎、嗄聲;頭頸外科疾病如非特異性淋巴結腫大、
顏面神經麻痹等,都可使用類固醇治療。可見耳鼻喉科醫師
使用類固醇相當普遍。在過敏性鼻炎的致病機轉中,遺傳因
素致使患者產生過量的IgE過敏抗體,被認為是相當重要的;
產生IgE 過敏抗體必須經由T淋巴球和B淋巴球的合作;有兩
種細胞激素(cytokines)-介白質4與介白質13(interleukin)
可刺激B淋巴球釋放IgE過敏抗體,其中介白質4由Th2淋巴球
所分泌;而Th1淋巴球可分泌丙型干擾素(g-interferon),
使B淋巴球去活化而減少IgE過敏抗體的產生,作為調節抗體
數量的兩面。發生過敏性鼻炎症狀必須經過兩個階段;首先
是敏感 化(sensitization),指的是外來的過敏原如塵瞞或
花粉侵入鼻黏膜後,被巨噬細胞(macrophage)或樹枝狀細胞
(dendritic cell)所消化成小分子,後將小分子與細胞上的
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class II major histocompa-
tibility complex)連結,若T淋巴球細胞膜上具有此種連結
體的受體,則受刺激而活化,繼而與B淋巴球合作產生一連
串的免疫反應。在異位性體質的患者,經由上述作用即使得
IgE過敏抗體的大量產生,這些IgE過敏抗體釋入血液循環中
,黏附在肥大細胞上,完成敏感化的過程。第二階段則是再
度暴露過敏原(secondary exposure);此時過敏原吸入體內
,很輕易的與肥大細胞(mast cell)上的IgE過敏抗體結合,
刺激肥大細胞釋放出大量的發炎介質如組織安(histamin)、
白三烯(leukotriene)、攝護腺素(prostaglandin)、血小板
活化因 子 (PAF;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等,過敏
的症狀於焉發生。組織安負責立即發生的症狀如打噴嚏、
鼻癢、流鼻水等;其他的發炎介質則可吸引嗜酸性白血球
(eosinophil)由循環中移行至組織內,產生後續的慢性發炎
症狀如鼻塞、嗅覺障礙及過度敏感 等。由此可知過敏性鼻
炎實則是免疫功能失調的一種發炎現象,無怪乎類固醇是相
當有效的治療藥物。使用類固醇治療過敏性鼻炎,已被證實
可以減少嗜酸性白血球由循環中移行至組織內、減少組織中
的肥大細胞數量、降低血管內皮細胞黏結分子(adhesion
molecule)的表現、減少T淋巴球及IgE過敏抗體的數量。對於
過敏性鼻炎的各種症狀如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失嗅等,
都有幫助。無可諱言的,使用類固醇治療過敏性鼻炎有絕對
的好處。至於類固醇的副作用約可分為兩方面來說:一是戒
斷期所發生的;常發生在長期使用類固醇而突然停藥的情況
,其症狀為發熱、肌肉酸痛、關節酸痛及全身倦怠等;所以
一般 使用全量(一毫克/每公斤體重)類固醇一週以上,在停
藥時建議以逐量減少的方式,以避免上述症狀的發生。另一
方面的副作用則發生自長期大量的使用類固醇,可能導致腦
下垂體-腎上腺功能的抑制,而在停藥後恢復十分緩慢;並可
能伴隨下列症狀:體液及電解質失衡、高血糖及尿糖、較易
感染、胃潰瘍、骨質酥鬆、行為異常、白內障、生長遲滯及
體型改變如月亮臉、 水牛背、鎖骨上脂肪沉積、中心肥胖、
多毛、青春痘等等。由此可見類固醇雖是十分有效的藥物,
但是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勝枚舉,無怪乎許多醫師及病
患對它既愛之又懼之。所幸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只要適時適
量的使用,這些副作用還是可以完全避免的。用類固醇治療
過敏性鼻炎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注射法(包括靜脈、肌肉及
鼻內注射),口服類固醇,使用局部噴劑;而發生副作用的機
會也逐項漸減。依個人淺見,之所以發生副作用的原因如下
;異位性體質的患者併有氣喘、異位 性皮膚炎等嚴重症狀,
非長期使用類固醇無法改善,為控制病情不得已者;患者不
清楚醫師使用類固醇,且未固定由同一醫師處拿藥,不知不
覺過度濫用者;私自由藥房購買藥物控制者。一般而言使用
類固醇必須大量且長時間才容易發生副作用,臨床上控制過
敏性鼻炎並不須要太多的藥物,以個人在門診的經驗,對於
過敏症狀相當明顯的患者為例,口服類固醇只要全量的四分
之一至三分之一,持續兩週的治療都可控制,再轉換成局部
噴劑即可維持效果。而局部類固醇噴劑經吸收進入全身循環
系統後,其作用已減低,研究發現持續使用五年以上的患者
,並未發現不良的副作用,只要與醫師合作,"因噎廢食"的
一昧拒絕類固醇實在沒有必要。成功的治療過敏性鼻炎端賴
患者與醫師密切的合作,評估患者的症狀,正確的診斷及適
切的使用藥物,是換得健康的不二法門。

問:
 我因為鼻過敏,經醫生建議接受減敏治療,每周打一次針。
 請問甚麼是減敏治療,有沒有效?須要打多久?

答:
 我們曾經談過鼻過敏的治療有三道防線;首先是避免接觸過敏
原;次之,可用藥物治療;最後可選擇減敏治療。所謂減敏治
療,又可稱為鼻過敏的免疫療法;早在西元1990年,減敏治療
就已經被應用在鼻過敏的患者身上,當時對於人體的免疫系統
認識尚不清楚,發展此種療法的學者是由許多感染性的疾病,
經由減低毒性的病原體打入人體中,可以獲得免疫的實例,聯
想到過敏疾病,尤其是花粉過敏也許是花粉中的某種毒物引發
而得,或可經由相同的機制來得到控制,所以將植物的種子萃
取物處理後打入患者體內,結果也獲得成效,這就是減敏治療
的濫殤。但此法推廣後,問題接踵而至;少數病患接受治療時
,發生嚴重的過敏休克(anaphylaxis)死亡,阻礙了此法的普
及。至1907年才知道過敏休克是因為注入過量的過敏原所致,
直到1914年減敏治療才又成為大眾所接受的治療方法。減敏治
療雖然已有一百年的歷史,但至今仍無法明確的瞭解其真正的
機轉;在接受減敏治療的病人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下列幾種現
象:患者逐漸產生過敏原特異的IgG4、過敏原特異的IgE會逐
漸降低、IgA和IgM會昇高、T淋巴球的活性會改變、在過敏季
節可以避免許多化趨因子(chemotactic factors)的增加。以
上的變化都可以表現在減敏治療的患者身上,使過敏反應減輕
,但目前尚不知何種反應乃是減敏治療的直接效用,無論如何
減敏治療對於各類過敏患者有效卻是不爭的事實。臨床上那些
患者適合使用減敏治療呢?首先必須確定患者的過敏反應,以
及患者的症狀與過敏相關;一般人的觀念總認為鼻塞、遇冷打
噴嚏、流鼻水就是過敏,但事實上不然,這些症狀在各種鼻炎
都很普遍,必須經過一些過敏測試才可確認是否經由某些過敏
原誘發而來。接著必須認定這些過敏症狀的確對於患者生理、
心理或生活上產生不便,輕微或不夠清楚的症狀並不足以構成
減敏治療的條件。第三點,必須先嘗試較簡便的治療方法;例
如避免接觸過敏原,若經檢查發現患者對海鮮、蛋白或棉花、
塌塌米過敏,仍以避免接觸最為有效。若過敏原的接觸無可避
免或不切實際,例如塵璊過敏,則可考慮減敏治療。第四點,
使用藥物治療成效不佳或已有副作用發生者,可考慮之。總之
,減敏治療耗時耗事,並非治療過敏疾病的第一項選擇。至於
不適用減敏治療有下列的情況;無法確認過敏存在者,則不應
使用減敏治療。患者經常性使用b-blocker藥物,易使過敏症狀
加劇,且過敏休克發生時不易治療。孕婦不使用減敏治療,並
非減敏治療本身對孕婦或胎兒有害,而是因為孕婦在治療過程
中若發生過敏休克,可能傷害胎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免疫
系統不穩定,故不適用減敏治療。感染HIV病毒(人類免疫抑制
病毒)患者,在減敏過程中疾病會惡化,故不適合使用。除上
述情形外,患者接受治療的動機及合作度也是考慮的條件,由
於減敏治療的期間較長且成效並非立竿見影,病患如未有全盤
的瞭解及充份的合作,則很容易失敗,所以一天打魚,三天曬
網的患者並不適合減敏治療。至於患者的智商高低及教育程度
則與治療是否會成功,並不相關。合適的患者雖然必須有過敏
症狀,但太嚴重的患者,例如合併厲害的過敏性氣喘者並非理
想的目標,使用減敏治療必須十分小心,以免發生致命的過敏
性休克。

如何確定過敏原呢?目前大概有四種方法:皮膚搔抓或皮
內注射法、皮膚反應終點滴定法、放射性過敏原吸附法、酵素
聯結免疫吸附法;前兩種方法是在人體直接測試,比較直接觀
察過敏原及人體的相互作用;後兩種方法則是抽取患者血液,
在實驗室中測量過敏原特異抗體的含量;選擇何種方法進行測
試,端賴主治醫師的考量、患者的接受度及相對的花費,目前
國內以皮內注射法及放射性過敏原吸附法為主。皮內注射法乃
選取本島最常見且容易取得的九種過敏原萃取物實施,患者面
對九支注射針筒時,往往面有難色,但由於只施行皮內注射,
並不如一般藥物之皮下、肌肉或靜脈注射疼痛,於注射後10至
15分鐘觀察注射部位之皮膚過敏紅腫反應,藉以判斷患者的特
異過敏原。至於放射性過敏原吸附法則由患者靜脈抽血,送至
實驗室測量各類可能之過敏原特異之過敏抗體含量,含量偏高
者再以皮內注射法確定。

經由上述過程確定過敏原後,則可進入真正的療程,將萃
取的過敏原以低劑量低濃度依每周注射一次的時間表,逐漸增
加劑量及濃度,在最安全的考量下實施,則多數患者在半年內
可獲得良好的效果,接著逐漸拉長注射的間隔,可達每月注射
一次維持劑量,如此進行三至五年,則即使停止注射仍可維持
無症狀的健康狀態。雖然減敏治療的機轉尚未完全釐清,但是
發展近一百年的歷史,已證實此種療法在各種過敏疾病仍有其
成效。鼻過敏患者與醫師溝通,充份瞭解減敏治療的過程、可
能的效果後,不失為藥物治療或環境控制外的另一項選擇。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