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黑白反轉片製作:理論與實踐
[轉錄自色影無忌]
以前在ILORD的攝影手冊裏見過FP4反轉沖洗流程和配方,
在查閱柯達黑白片的Data sheet時也看到的可以反轉沖洗,
但一直沒想到去試一試。
最大的擔心就是普通黑白負片的本底灰霧太大,用於製作反轉時高光不夠透亮。
另一個疑惑就是如果普通黑白負片可以做反轉,
那AGFA的Scala又有什麼意義?
直到前幾天有朋友把樂凱SHD100反轉配方轉貼出來,突然來了興致,
查了一下手頭的藥品清單,發現俺已經基本都有了,
於是速拍了一條SHD100NEW,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一、原理
黑白負底是將感光的鹵化銀還原成銀顆粒,
而將未感光的鹵化銀清洗掉,結果成膠片上形成負像。
反轉片則是將拍攝時感光的鹵化銀還原出的銀顆粒沖洗掉,
再將拍攝時未感光的鹵化銀徹底感光
(可以是直接在燈光下感光,也可以化學感光),
再將這部分鹵化銀還原成銀顆粒,形成正像。其原理如圖所示。
事實上,彩色反轉片沖洗的前半部工藝原理也是這樣,
黑白銀鹽首顯,漂洗,反轉,只不過彩片的乳劑是分層的,
同一膠片裏紅綠藍各自為政。
反轉片是直接用於觀賞,需要有強烈的明暗對比、反差和極低的本底灰霧,
因此D-76微粒顯影配方因為反差小,不適合於反轉沖洗,
製作反轉片的兩次顯影分別是D-94和D-72,都是高反差配方,
保證最終影像具有足夠的反差。
二、配液
需要配製的液體有六種,各500毫升(ml),配方參照樂凱網站,
因個別地方有修改,特列舉如下。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級,
配製用稱重量具為普通法碼天平,液體用1000毫升量筒和10毫升移液管。
本例中所有配製用水均為去離子水(即雙蒸水去離子),實際用蒸餾水就行了,
1.首顯液D-94(樂凱適用版)
米吐爾————————0.75克
無水亞硫酸鈉—————40克
對苯二酚———————10克
溴化鉀————————3.5克
氫氧化鉀———————10克
水——————補齊至 500毫升
配製方法:水預熱至50度,先將米吐爾溶解,然後順序加入其他成份,
溶解後再加下一成份。配製後的液體純淨無懸浮和沉澱,色偏黃。
2.漂洗液R-11
重鉻酸鉀——————2.5克
硫酸————————2.5毫升
水—————————500毫升
配製方法:先將重鉻酸鉀溶于500毫升水,全溶後,小心加入硫酸。
液體為清亮桔紅色。
注意一定要將硫酸往水中加,反之可能發生嚴重事故,切記。
試劑原液和配製後的液體具有腐蝕性,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水池邊配製,並且帶上長套塑膠手套。
推測這個液體估計可以回收反復用,但只是推測,還沒驗證。
3.清洗液CB-1
無水亞硫酸鈉—————10克
水——————補齊至500毫升
4.反轉用灰化劑(0.2%氯化亞錫)
氯化亞錫——————1克
檸檬酸———————7.5克
氫氧化鈉——————4克
水——————補齊至500毫升
配製方法:往400毫升水順序加入,溶解後再加下一個成份,
最後水補齊至500毫升。由於灰化劑要求現配現用,
俺試了先將所有成份稱量好放置於瓶中,臨用前加500毫升水,
效果與順序配製是一樣。注意加水時會有大量泡沫,
待無泡沫後再搖振溶解。液體清亮無色,無泡沫。
5.二次顯影液D-72
就是常用的相紙顯影液配方
米吐爾——————1.55克
無水亞硫酸鈉———22.5克
對苯二酚—————6克
無水碳酸鈉————33.75克
溴化鉀——————1克
水————————500毫升
配製方法:水預熱至50度,先將米吐爾溶解,然後順序加入將其他成份,
最後水補齊至500毫升。為清亮無懸浮和沉澱液體,色略黃。
6.定影液F-5
硫代硫酸鈉——————120克
無水亞硫酸鈉—————7.5克
冰醋酸(即28%原液)—24毫升
硼酸—————————3.75克
硫酸鋁鉀(鉀礬)———7.5克
水———————補齊至500毫升
配製方法:于400毫升水中順序加入各成份,然後水補至500毫升,
也可以將所有固體成份稱量後加到量筒中,加水至476毫升,
這時液體呈白色懸液,加入24毫升冰醋酸後液體迅速溶解並清亮,
最終為無色清亮。
三、沖洗程式
所有液體衡溫至20度,按以下步驟進行:
(1)黑暗中將膠片纏至顯影罐片芯,裝罐。
(2)水洗膠片2分鐘。
(3)D-94(修正版)20度首次顯影3分30秒。前30秒顛倒攪動,以後每分鐘攪動5秒。
(4)水洗5分鐘,充分攪動,將首次顯影劑徹底清洗乾淨,
否則顯影劑和漂洗液反應生成成顆粒沉澱,
最後將在膠片遺留白色小斑點。
(5)R-11漂白5分鐘,其間顛倒攪拌數次。注意安全操作,
切忌液體濺到臉部和衣物,建議帶塑膠手套,水池邊操作。
(6)水洗1分鐘。
(7)CB-1清洗2-3分鐘,目的是去除漂洗液(特別重鉻酸鉀)產生的污染物,並恢復乳劑。
(8)水洗1分鐘。
(9)反轉液20度5分鐘,每分鐘顛倒5秒。
(10)水洗1分鐘
(11)D-72二次顯影20度6分鐘,前30秒顛倒攪拌,以後每分鐘顛倒5秒。
(12)水洗1分鐘。
(13)F5定影20度5分鐘,中間顛倒數次,可以明室操作。經過兩次顯影,
理論上膠片是鹵化銀已經消耗殆盡,實際仍可能有小量鹵化銀殘留,
因此這一步還是必須的,同時也起到堅膜作用。
(14)流水沖洗5—10分鐘。
(15)吊掛乾燥。
四、結果
當膠片在F5定影後,俺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顯影罐初略看了一眼,
發現影像真的是反轉成了正像。待乾燥後,燈箱下仔細檢查了膠片,
不得不說,這是純正的反轉片,一掃早已習慣了的黑白負底本底的灰霧,
高光透亮,絲毫沒有本底灰霧的感覺,通片反差強烈,影像細節銳利清楚。
以前曾用負底拷貝的方法製作正像黑白膠片,那樣雖然得到的是正像,
但與這種反轉工藝的正像片不可同日而語,最大的毛病就是反差偏小,
而本底灰霧厚重。
在100倍和400倍的顯微鏡下比較了負沖和反轉兩種黑白膠片,
發現D-76沖洗的黑白負底(Ilford Delta 100)在邊框上(相當於負底密度最低處)
可見本底含有大量銀顆粒,造成了通常我們所謂的本底灰霧,
而反轉膠片高光處銀顆粒明顯薄,所以顯得特別的透亮。
比較全黑處(片頭,即密度最高處)的銀顆粒,D-76的Delta 100顆粒要細一些,
而反轉的SHD100NEW要粗一些,但這沒有可比性,因為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膠片,
它們的顆粒性原本就不一樣。
五、教訓
已經習慣了黑白的拍攝思維定勢,俺不假思索地選擇了光比稍大的光線條件,
沖片之後才發現片子光比太大,暗部細節照顧不周。
看來,不管是黑白還是彩色,反轉片的拍攝方法是一致的。
當然,黑白片的觀賞又有其本身的特點,如暗部細節、灰調以及影像紋理質感的重要性,
在用光和曝光上與彩色片還是會有所不同。
由於是製作反轉片,不再有負底印片時的自由度,所以曝光一如彩色反轉一樣,
要非常準確。本例中由於是按黑白負底的思維選擇光線條件,
光線是陽光單向側光照射,光比稍大。曝光條件為光圈固定為f/22,
點測灰板,快門應為1/4秒,遂分別以1/4秒和1/2秒曝光。從沖出的片子看,
1/4秒片子反差太大,暗部細節丟失殆盡,1/2秒反差稍好,細節更清楚。
六、試劑行情
黑白沖洗試劑基本行情不同地區有差別,僅供參考。
米吐爾100克 ————————30元
對苯二酚 250克———————25元
無水亞硫酸鈉 500克—————8元
菲尼酮 500克————————50元
硼酸 500克—————————12元
無水碳酸鈉500克——————11元
溴化鉀 500克————————30元
冰醋酸 500毫升———————9元
鉀礬 500克—————————10元
氯化亞錫 500克———————40元
苯丙三氮唑 500克——————30元
重鉻酸鉀 500克———————27元
上述試劑均為分析純。購買試劑最好的辦法就是查當地的黃頁,
然後按黃頁的公司和商店打電話,查詢和比較價格,如果一次買得多,
試劑商店一般都能提供送貨服務。
七、題外話——暗部細節
理論上,同一膠片在表現暗部細節能力應該是一致,
但對比黑白片的負像和正像沖洗結果,不難發現同一個膠片上,
正沖和負沖結果完全不一樣。
聯繫到以往討論鏡頭素質時,經常以反轉片的影像來衡量,多數時候是可行的,
但也有一些偏差,最經不起推敲的就是通過反轉片來評判暗部細節。
一直對此持疑惑態度,現在可以比較明確地說,以反轉片評判暗部細節是不可靠的。
最直接的衝突是,同樣的景致,同樣的器材(當然同樣的鏡頭)和同樣的曝光條件,
用反轉片和負片(尤其是黑白負底)得到的結果相差非常大。
在反轉片上看不到的暗部細節在黑白負底上可以十分完美地保留著,
但如果沒有針對性地印片,在相紙上卻又看不到這麼豐富的細節。
如果以反轉片為標準,負底上的細節難道不是鏡頭的貢獻?
這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仔細想想也不奇怪,反轉片在反映特性曲線兩端的細節上正是它的弱項,
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反轉還是相紙,都是直接用於觀賞的,
它必須要有較強的反差,但要保證這樣的反差就必須犧牲寬容度,
因此反轉片和相紙的寬容度總是遠比負片要低,而壓縮寬容度只能以中灰為中心,
保留中間段,壓縮兩端,也就造成亮部和暗部細節的損失。
為了照顧這種寬容度的局限,反轉片拍攝也不得不受制於光線條件。
所以,以反轉片的表現來評判某鏡頭的暗部細節基本是指鹿為馬。
如果真要比,那就以負底來比,它具有最好的寬容度,
可惜的是,負底並不直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