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TO] 逝去的腳印




擁有紀實功能的攝影藝術

有責任反應潮流的演變 肩負時代見證的神聖使命
   

[翁庭華]



今天在北美館看了翁庭華先生的攝影個展-逝去的腳印

是一個完全的紀實攝影,記錄了六零年代台灣礦業的影像

利用礦鐵走過礦場、田園、房舍帶領著意想穿梭在那個年代

平實而不譁眾取寵的構圖模式,卻又輕鬆駕馭著掌握強而有力的幾何線條

展場中所有大幅尺寸的展覽作品全部皆有附上"印樣" (註)

能夠張張都在拍攝時掌握如此精準的構圖

我想除了拍攝時間、張數、技術全都達到一定的數量境界以外

能夠在這裡,展出這樣素質的作品真的不簡單

更重要的是,根據簡介中的說明,作者當年只用了一台OLYMPUS的35相機

並非一般常見的精緻黑白攝影中通常使用的45、120或者是德制135系列相機

在當年能有這樣品質的作品,並且良好保存至現在

可見影者一定是個細心而且深深愛著這些珍貴畫面的攝影家

回過頭來看看作品內容

影者擅用直覺式的第三人旁觀觀點來描述整個畫面

充滿了故事性的安排,用厚實的色調傳達了那種生活的感覺

展場中,最令我感覺震撼的不是畫面

而是一進展場標題旁影者的一段話

擁有紀實功能的攝影藝術 有責任反應潮流的演變 肩負時代見證的神聖使命

影者辛勤不懈地記錄了這台灣珍貴的影像畫面

把那瞬間的一切存留永恆,這就是紀實攝影的精髓所在

影者明白礦業在台灣的經濟價值日漸消逝必將有消失殆盡的一天

但是面對有感情的一切,記憶總是不勝負荷

便用不朽的影像記錄下珍貴的畫面

是礦業的實景、是礦場人的心情、也是依附礦業所有人們的日子

有辛勞付出、有責任壓力、有落寞離去、更有無限的希望茁壯

我也同樣喜歡紀實攝影的精神

但我卻總是不自覺的在我的畫面中添加了自己憂鬱的成分

那是一種低俗的拍攝精神,像是一種裝可憐尋求憐憫的目的

站在一個紀實的角度應當是真實的紀錄每一分感情

不論是開心的、高興的、難過的、傷心的、積極的、失落的、甚至是沒有表情的

都應該是誠實自然的鋪陳於故事背景其中

生命都是向上的,即便是遭逢困境都能自己找到出路

一個攝影者不該用一個畫面侷限住生命珍貴的努力

那是一種自私的剝奪,為了表面沒有價值的畫面而剝奪了影像自由的權利

也許我並不能達到翁前輩所言的紀實境界

但是在看了這個展之後卻有股深深的悸動在心中生成

我是個極度不穩定而容易迷失自己的人,總是忘記了令我動心的那股力量

攝影對我而言該是為我所存在的時空留下些存在的證據

觀景窗裡種種生命跡象包含了我的所有心情,也包含了我身邊一切的曾經

這就是我的攝影,而我必須要繼續努力。





印樣:底片一比一投影放相在相紙上,作為簡單檢視相片用

   畫面邊緣的底片黑框可以用來證明整幅畫面未經格放裁切放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