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太透明

從玻璃帷幕大樓裡看出去的天空,有點灰色調,那是我們現代人看天空的方式,

蓋一座巨型玻璃花房,與自然隔著一層透明玻璃,似有隔似無隔。



玻璃帷幕大樓是後現代文明的經典產物,它像鏡宮一樣標誌著現代人追求的透明之美。

班雅明說巴黎拱廊造成現代人的「震驚」體驗:

玻璃帷幕大樓帶給我們的應該是「失魂」的效果吧!

它讓我們四分五裂,魂飛魄散,那被大塊切割的大樓,不就像是我們分裂的心靈嗎?



散文是最透明的一種文類,以能最清晰地讓讀者看見作者的心靈為最美,

不像詩以含蓄朦朧為美;小說以剝離作者的折射為美,散文雖也有含蓄隱晦的,

但也要露出一點冰山之角才能觸動人心。



我也有段含蓄隱晦期,現在看起來反而矯揉做作,刻意的含蓄即是矯情。



我贊成寫作時要自制,或者保持一點批判距離,

那是阿波羅的理性之美:但我更嚮往酒神的醉狂之美,

生活太壓抑也太多面具,如果連寫作都無自由,到哪裡去尋找自由?



有人說我的文章太透明,似乎一點也不知保留,我看過比我透明太多的文章,

如莒哈絲、卡繆、三島由紀夫,我也喜歡施明正、吳濁流這樣百無禁忌的作家,

他們都是透明的。



像李敖那種不叫透明,叫露骨,他的自傳最透明但也最難看,像帳簿一樣。



但我也覺得美無絕對,透明與隱晦只是一個比較級。散文家中有極隱晦的,

如魯迅的文章大多透明,他的《野草集》就十分克制,那是我最喜歡的一本;

張愛玲的文章大都隱晦,我卻最愛〈私語〉,那是她透明度最高的一篇。



現代人說話也較透明,年輕人幾乎都是毒舌派,

雖然有時俗辣到令人倒胃口,什麼樣的粗話都可以做新聞標題,

那又太太透明完全失去美感只有醜感,但至少他們不太說客套話。



影像化數位化的時代,人人以自曝自拍為美,裸露身體稀鬆平常,

連賣菜的阿婆也要露乳溝,太透明了吧!

人與人之間再也無神祕感,我覺得物極必反,太透明也不好,

至少隔一層紗,一層玻璃帷幕,這樣看出去的天空,經過玻璃與陽光的折射。

也許有那麼一點淡漠的美,像海市蜃樓。





                    〈不安分主義〉◎周芬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