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觀點-無米樂





"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這是這部紀錄片中主角的一句話...

是說以前的農業時代,往往有許多因素會使得稻米收成不好

可能是天災,也可能是病蟲害

即便是歉收,只要心情輕鬆,那麼日子也就可以過的快樂

但是現在呢?

稻米不再歉收,但是辛苦的農民卻未必能夠快樂

為什麼?

是因為稻米價格不斷下跌嗎?

是因為WTO影響台灣稻米出路嗎?

這些原因也許都是其次

最難讓這些人忘懷的,大概是那一份對於土地的不捨吧





片中昆濱伯與煌明伯的對話中有談到

一樣是對台灣犧牲奉獻

一樣是辛苦工作換取收入

為什麼公教人員退休之後可以有退休金

他們卻必須一直到死才有十三萬多的農保喪葬補助?

是因為他們對社會的付出不夠多嗎?

還是只是因為他們存在於社會的底層

比不上所謂的"知識分子"、所謂的"台北人"?

現在眾人的良心與認真,我相信是絕對比不上他們的

而他們對於土地感情的深厚更是讓我感動

當辛勞耕種與休耕政府補助之間的幾乎沒有差異的同時

他們寧願在六七十歲的年紀依然天天揮汗耕作

甚至在台灣加入WTO之後,大大影響了稻米的價格與銷路

除非政府強制休耕,否則他們還是繼續耕作。

只因為他們覺得放任土地,就是對土地失去了感情

而若是對土地沒感情,就是快死了。



但是你認為這些人就開始悶悶不樂、怪政府、罵東罵西了嗎?

不。

相反的,昆濱伯說"耕作就是一種禪"

在淡淡的無奈辛酸中,更顯出他們的樂天知命

他們認為大環境不好,大家的收入都不好

除了更努力照本份工作以外

不能什麼事都靠政府,政府沒有那麼多錢。

當幾十年來的農業政策不斷失敗壓榨農民之後

他們竟然能有這般體悟

而我、而你、而更多更多不能知足的人們

是否應該好好想想自己的態度呢?





在"無米樂"這部片子裡,雖然探討的是農業沒落

敘訴著農民生計漸漸受到影響的大事件

但是唯一貫穿全片的卻是汗水底下知足的笑容

除了在片中可以了解更多耕作的情形以外

還看見了印象中小時記憶相當模糊的手工打棉被

我阿公以前除了是礦工以外,還是個棉被師傅

記憶中阿公家就是一個用來打棉被很大很大的木板床

旁邊總是堆著很高很高一捲又一捲的棉花

做棉被的時候,總是要把棉花攤在工作檯上,背著把弓將棉花打散打亂打鬆

再用一個圓圓的厚木枕把棉花壓平

套上棉紗布,一針一針把棉花與紗套縫合固定

那種手工棉被都得分用幾斤的棉花做成幾尺幾尺的棉被

對我來說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畫面了

今天我又能在這部影片中看到,又是另外一份感動



在無米樂裡,我看見了台灣人的可愛

是一份執著的可愛

是一種知足的可愛

很值得一看。



最後,這是無米樂的官方網站,可以在這裡看見更多相關的訊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