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會問我一些有關攝影的問題
基本上我是相當歡迎的
能夠多幫幫大家了解一些東西,對我來說是相當振奮的
前一陣子有朋友來信詢問了一些問題
剛好這些問題都是詢問度比較頻繁的
就順便貼上來與大家分享,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再與我討論唷!
1.白平衡(White Balence)-
光線的三原色是紅綠藍三個顏色。
在RGB三個都一樣比例的時候就會合成白色,
而我們平常看到的白色(例如白紙)其實是物體表面把所有的光線都反射回來,
所以我們才會覺得是白色,反之,如果所有顏色都不反射的話,
就是黑色。但是你回想看看,同樣一張白紙在大太陽下,
夕陽下,日光燈下,陰天,顏色看起來都一樣嗎?為什麼呢?
物體表面的反射性質並不會因為場地環境不同而改變啊,
問題就出在光線上了,因為環境入射到表面的光線就已經不是完整的RGB成分,
(例如夕陽下 可能藍色都比紅綠色少一點)
但是我們的眼睛+大腦卻會自動調整感覺,只要不要偏差太多,
我們都有辦法分辨出真正的顏色,但是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很笨,
他不會分辨,所以我們需要利用調整RGB三原色的感光比例去表現真實的顏色,
這個調整的項目就是白平衡,
因為我們要利用調整RGB的平衡比例去達到真正的白色。
2.色溫-
在白平衡的問題理我們有講到問題的原因是發生在環境的光線
(例如太陽光 陰天的陽光 日光燈光 水銀燈光 燭燈光),
這些光線其實是有顏色的,為了要去分析區分這些光線,
就利用溫度去表示這些光線,這個溫度就是色溫,
這個溫度的定義就是利用物體到達了某一個溫度的時後發出的光譜來定義,
例如6500K(1K=1度C 但是0k= -273.15度C)的光是比較接近大太陽的陽光
9000K是比較接近日光燈的顏色,色溫越高越偏藍;越低越偏紅,
你可以用蠟燭跟瓦斯爐來比較,溫度比較高的瓦斯爐火焰跟溫度比較低的蠟燭火燄
顏色一個偏藍一個偏紅。所以一般我們在調整白平衡的時候,
可以粗略的用陰天 太陽天 日光燈 鎢絲燈光來區分,
也可以用色溫來詳細定義。
3.底片有白平衡的問題嗎?-
當然有囉,但是底片的感光層不是我們所能夠調整的,
所以底片有分為燈光片和日光片,日光片就是我們一般使用的底片,
適用在一般場合;燈光片適用在低色溫的鎢絲燈光下的,
如果把燈光片拿到一般場合使用,拍出來就會偏藍,
因為燈光片對於藍色的敏感度是比較高的
(鎢絲燈光下少的就是藍色 所以要彌補)
4.感光度(ISO)-
感光度指的就是對光的敏感度,這是一種標準,
所以就像公尺跟英呎那樣,會有不同的標準,
底片可以分為ASA(美制)跟DIN(德制),但是後來為了統一規格,
就用ASA作為國際標準(ISO)。在數位相機上也是如此,
感光元件也是可以調整對光的敏感度,
這個調整的標準就用跟底片一樣的ISO來設定,
所以,ISO就是感光度。
ISO越高表示對光的反應越靈敏。
5.光學變焦&數位變焦-
首先,你能夠了解變焦(ZOOM)的意思嗎?就是可以拉近拉遠改變視角
一樣大的畫面裡,視角廣的可以擺進比較多的東西,我們稱這個為廣角;
視角窄的擺進的東西少,就是望遠鏡的那種鏡頭,
簡單的說,變焦就是把東西在畫面裡放大縮小的意思。
要能夠達到這種效果有兩種方式,一個就是鏡頭裡鏡片位置的改變
(你可以用放大鏡來想像,移動放大鏡跟物體間的距離時,放大倍率會不一樣)
這種靠著鏡頭的變焦能力我們稱之為光學變焦,
但是數位相機上還有一種稱為數位變焦的又是什麼呢?
其實數位變焦就是把畫面中的一個部份切割下來而已,
例如一張1600X1200的畫面中,我切下一塊800X600的畫面,
這兩個切割前後的畫面如果都在一樣大的畫面上觀看(意指面積一樣),
是不是切割後的感覺上又拉的更近了,不過事實上只是切割的動作而已,
對於實際的效益不大。
6.追焦攝影-
拍照的時候必須對焦,才能讓被攝物清楚對吧,
但是如果被攝物一直移動呢?
相機跟被攝物的距離不斷改變,對好焦之後,
被攝物又跑到焦點外了,這樣的攝影我們稱為追焦攝影,
要靠對焦速度,或者是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拍攝。
對焦速度就是跟被攝物拼了,你快我要比你更快;
守株待兔則是我們先預期被攝物在某個時候會移動到某個位置,
我們就先把焦點對在那個預測的位置上,
等他到了那個位置之後,按下快門完成拍照。
7.數位相機的對焦延遲&快門延遲&手動對焦不易-
先說說數位相機的基本構造吧,鏡頭之後就是感光元件了(CCDorCMOS),
感光元件要能夠感光,首先必須先充電,
每個感光單位(像素)都有電之後才能同時感光產生畫面,
而一般相機不用,只要快門打開,光線進來底片就能受光了,
所以按下快門到快門開啟的時間差只在機械構造的作動上,
而數位相機卻還要多包含了讓CCD充電的這個步驟,
所以按下快門到拍下畫面的時間差比較長,
長到讓人能夠感覺得出來,我們就稱為快門延遲。
至於對焦延遲,那只是因為一般數位相機的對焦輔助機構比較不強,
跟傳統自動相機的自動對焦機構比較起來比較慢,所以對焦會延遲。
而數位相機的鏡頭對焦都是利用電子訊號去控制鏡片,
一般手動對焦相機卻是拍攝者直接轉動鏡頭移動鏡片完成對焦,
相較之下,一般數位相機在使用手動對焦時要告訴相機我要對的距離是多少,
相機才會去移動鏡片,而且並不是無限區段的調整,
例如只有0.5M 1M 2M 4M 10M…無限遠 的選項可以選,
如果我要對0.6M的東西,雖然0.5M也能拍的清楚,
但是準確度就沒有真正對到0.6M那麼準確了。
8.光圈(Aperture)-
就是那個像花瓣的東西,用講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講,請看圖
就是中間那個控制光孔大小的整組機構
9.快門(Shutter)-
快門的開啟時間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快門速度,例如1/100秒 1/30秒,
而這個時間是包含了整個畫面都要有一樣多的受光時間,
所以快門開啟的速度其實都是一樣,但是長時間曝光就要等時間到了再關門,
一直按著快門鈕只是不要讓快門關起來,都是一直完全開啟的。
10.EV(exposure value)-
這個是測光機構才需要用到的,也是有一個標準,但是我們不太需要用到。
而我們在相機上可以調整的那個EV+/-則是告訴測光機構,
我需要多一點或者是少一點的光(跟儀器認為的正確值比較多或少)
例如我今天想要讓畫面更亮一點,我就可以+0.5EV,
然後相機在測光之後就會調整,例如快門長一點或者光圈大一點,
讓實際的進光量比儀器測得的標準值多出0.5個單位(EV)。
而這個單位,我們通常稱之為"格"
11.包圍曝光-
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正確標準曝光值,
只有比較適合或者比較喜歡的曝光值,
某些場景亮一點好,某些環境卻是暗一點比較宜人,
但是我們未必知道現在面對的情況要剛好還是要多要少,
所以就可以用包圍式曝光,相機一次拍不只一張,
會在一定範圍內(看相機看設定)拍攝幾張不同曝光值的相片,
就像買樂透要包牌那樣,買的多中的多。
例如相機設定一次拍三張範圍是加減0.5EV,
那每按下一次快門,相機就會連拍三張,
一張-0.5EV 一張是它判斷的正確曝光值 一張則是+0.5EV
12.光圈VS景深&光圈VS曝光-
光圈跟景深的關係是因為光學的原理,所以會造成景深不同;
但是這跟曝光是沒有關係的,
所謂的大光圈曝光短是指相同受光量的前提之下,
不管是大光圈或小光圈,拍起來的亮度應該是要一樣的
(靠快門和感光度去調整),景深的深淺跟亮度沒有關係,
這兩張是用同一個鏡頭拍的,對焦點都是在椅子的前緣,
左邊的是F1.4右邊的是F11,1.4的光圈比較大景深淺,
所以只有椅子的部份是清晰的,F11的光圈比1.4小了許多,景深長,
所以到後面的樹幹都還是清晰的部份,
雖然光圈不同,但是了要拍出成功的相片,
兩張的快門時間就會不同(例如F1.4是1/1000秒的話 F11就是1/15秒)
另外景深其實還跟長短鏡頭與被攝物之間的距離有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