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隻M$滑鼠




大概是之前在書桌上翻倒茶的關係吧

繼鍵盤暴走之後,我用了將近四年的滑鼠也開始不太正常

沒辦法,只好還是再去買一隻新滑鼠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想再買一隻Microsoft的滑鼠

但是到了賣場看了許多隻原本中意的羅技的MX系列滑鼠後

發現除了功能以外,外型、顏色、大小甚至是價格都沒有完全符合我需求的產品

沒辦法,只好隨便挑了這支雖不滿意但是至少可以接受的小滑鼠回家

接下來,我就幫兩隻同為M$師兄弟的滑鼠拍點照,做點比較吧



1.正面





兩隻滑鼠最大的差異就是尺寸

新買的這支無線迷你黑鯊是比較偏向筆記型電腦使用所以尺寸較小

正因為我的手也很小,所以羅技的MX系列滑鼠感覺上稍大了些



2.側面





這支舊的無線閃靈鯊我最依依不捨的就是這兩個大拇指按鍵

一個設定為上一頁,一個設定為連按兩下

瀏覽網頁以及連續開啟層層資料夾時很方便







而這隻小黑鯊只有簡單的基本按鍵設計

在人體工學方面,兩隻滑鼠都很能符合我的手型



3.電池以及光學





閃靈鯊使用兩顆3號電池,重量上稍微重手

但是已經習慣使用這種重量的滑鼠,太輕反而不習慣

沒有電源開關,即使是關機,滑鼠還是會不斷閃光定位







迷你黑鯊則是使用一顆三號電池,電池室在正面殼的下方

重量上還OK,不會太輕太重

因為是攜帶型的設計,當把無線接受器塞進底部時

滑鼠會自動關掉電源,雖然在一般使用時還是沒有辦法關掉電源

但是至少在長期不用時,可以把接受器裝上滑鼠收起來



4.接受器





閃靈鯊的接受器很大顆,但是接收品質很好

線長大約一米二,我都習慣丟在螢幕後方

而小黑鯊的接受器則因為是攜帶型的設計





所以是接收器包含了USB頭,與一般NB用無線滑鼠不同的是

小黑鯊的天線可以轉向,為了有更高的接收品質建議天線部份保持水平

目前我把接受器裝在桌面下的USB HUB距離大概0.6~0.8米

收訊品質也是相當不錯,隨插隨用很方便



基本上,兩隻滑鼠各有優缺點

雖然在功能以及性能方便都距離羅技的MX系列有一段空間

不過我想我也不玩電動,應該是影響不大才是








[本文圖片皆由MINOLTA XT拍攝]

對病症有助益的水果

 病 症        有 助 益 的 水 果

───── ────────────────────────

貧血    葡萄,橘子,蕃茄,蘋果,草莓,櫻桃

膽固醇過高 山竹,核桃

高血壓   葡萄,橘子,蕃茄,蘋果,核桃,酪梨,香蕉,西瓜,柿子,梨子,桃子

動脈硬化  橘子,蕃茄,蘋果,草莓,核桃,香蕉

血管脂肪化 橘子,蕃茄,蘋果,草莓,核桃,香蕉

中風    蘋果,柿子,鳳梨,奇異果

心臟病   蘋果,核桃,酪梨,香蕉,西瓜,梨子,鳳梨,奇異果

糖尿病   蕃茄,酪梨,西瓜,梨子,桃子,番石榴,枇杷

支氣管炎  葡萄,蘋果,草莓,櫻桃,柿子,梨子,鳳梨,枇杷

哮喘    葡萄,桃子

潰瘍    酪梨,香蕉,梨子

胃炎    葡萄,蘋果,酪梨

腸炎    葡萄,蕃茄,蘋果,香蕉,鳳梨,番石榴

腹瀉    蘋果

消化不良  木瓜

痔瘡    蘋果,香蕉,柿子,桃子

肝病    葡萄,橘子,香蕉,李子

膀胱炎   西瓜,桃子

尿道結石  西瓜,奇異果,李子

尿道炎   葡萄

腎臟病   葡萄,橘子,蘋果,草莓,香瓜

內分泌失調 葡萄,蘋果,木瓜,香瓜

背痛    西瓜,梨子,柑橘

腰痛    西瓜,梨子,柑橘

關節炎   葡萄,枇杷

痛風    鳳梨,奇異果

皮膚病   蕃茄,蘋果,草莓,核桃,木瓜

口腔發炎  橘子,梨子,番石榴

牙齒疾病  橘子,草莓

感冒    橘子,草莓,鳳梨,枇杷,檸檬

孕婦止吐  梨子



[懶人廚房] 煎餃/脆圓自己來



(Photo By MINOLTA XT)


週末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難免會不知道午餐要吃些什麼

要煮一餐飯偏偏就不太會煮

要買卻又懶得出門去買貴又不一定乾淨衛生的外食

這個時候到市場去買一些新鮮的手包水餃回來就不用煩惱了

不管是用煮的,用蒸的,用煎的都很方便可口

甚至是煮個簡單的濃湯弄成湯餃也很輕鬆方便喔



這個週末中午起床的時候

我又是抱著餓餓的肚子卻不知道要吃什麼

打開冰箱看到媽媽從市場買回來的水餃

當場就決定自己煎一些來吃,也順便趁這個機會拍些照片

貼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不過因為廚房的燈光比較難控制

所以白平衡&畫質上比較有點問題,請大家見諒



準備的東西:

1. 平底不沾鍋一只

2. 油少許,水適量

3. 好吃的水餃



製作的步驟:

1. 將平底鍋洗乾淨後,用中火烘乾水分並熱鍋

2. 熱鍋之後倒少許油,因為平底鍋本身不沾,油是要讓底面酥脆而已,一點點就好

3. 油也稍微熱了之後,火先稍微轉小,把水餃整齊的擺進去





4. 轉中火,稍微搖動鍋子讓所有水餃都沾到油稍微先煎一下

5. 倒入適量的水(大約淹0.5cm高吧)





6. 讓水大滾一下下,蓋上鍋蓋,火開小一點





7. 注意水量,水快乾的時候(會變很稠)打開鍋蓋





8. 燒乾水,並且讓水餃底面稍微煎到金黃色,要記得搖動鍋子讓水餃保持不沾鍋子





9. 裝盤上桌。(並且要記得整理廚房,要養成好習慣。)







要注意的是:

1. 鍋熱放油,油熱放料,這樣不沾的效果才會好

2. 放水餃的時候如果有水份油會噴要小心

3. 水可以改為麵粉水,就會像外面賣的煎餃那樣有一層膜

4. 要隨時注意火侯,水乾了以後很快就會燒焦。



只吃煎餃一定會有點膩吧,剛好發現冰箱裡還有昨天煮的紅豆湯

所以就趁著等水餃煎好的時候順便做一些QQ的翠園放進紅豆湯裡



準備的東西:

1. 小碗公一只,筷子一支

2. 地瓜粉適量

3. 滾水&冷開水



製作的步驟:

1. 首先將適量的地瓜粉倒在小碗公裡





2. 倒進適量的滾水(要比粉少,滾水可以用各種甜湯代替)

3. 因為粉很燙,要先用筷子稍微攪拌,再用手去捏揉塑形。





4. 把粉糰切成適當大小,丟進滾水裡煮,水滾浮起後邊緣變透明就好了





5. 把煮好的脆圓撈起放進冷開水裡冷卻後,就可以丟進紅豆湯裡吃了。



要注意的是:

1. 第一次水不要太多,先自己感覺一下比例

2. 捏揉越久,或者粉/水比例越高,口感會越Q越韌,請自行斟酌

3. 地瓜粉裡加一些芋頭、蕃薯泥、就變成芋圓、蕃薯圓囉。

4. 用紅豆湯、綠豆湯代替滾水加入地瓜粉,顏色就會變紅色、綠色囉。

5. 廚房流理台、用具用完後要隨時整理保持乾淨,不然大掃除的人(我)會很累。





[後製] 數位相片簡單修改



數位相片最大的便利除了拍攝成本會隨著拍攝量增加而降低以外

還有一個很迷人的地方就是數位暗房的隨手可得

不管你是專業人士,或者跟我一樣只會打開軟體亂調亂玩

都可以再某些程度上的修改甚至是重新創造一個畫面

剛好有個機會跟朋友一起討論改圖

我就把整個過程重新呈現出來

讓大家知道,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好玩



首先,我們需要大一點的圖檔

最好是數位相機拍起來未經過縮圖的檔案

今天用的原始圖檔是300萬畫素的圖檔(2048x1536)



(在這裡因為版面的關係,我並沒有放上原始圖檔)



在攝影構圖中,有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加法"與"減法"

這裡所說到的加減,是指對於一個畫面中元素的取捨

這個取捨的標準其實是建立在於環境與拍攝者意圖之間的平衡

同樣的畫面中,如果你的元素不夠多會顯得貧乏無力

但是相反的來說,如果你的元素太多太雜

也是會影響整個畫面的想像空間,會比較難引導觀賞者

所以首先,我就先針對這個畫面以及相片主題做裁切調整

在裁切的時候必須要注意相片比例,在這裡我採用一般數位影像的4:3



(裁切的同時,也可以稍微針對畫面水平的偏斜做一點點調整)







裁切完成之後,我接下來就開始調整畫面曲線

因為我想要得到更強烈的黑暗/明亮對比



所以我把亮部拉高、暗部拉低,在這裡的平衡全由自己決定

因為這個畫面的RGB原色配色已經很平衡了,所以我只需要調整RGB綜合單項

調整完成之後,會發現對比比較高,暗的比較暗亮的也更亮了

相對的,顏色也稍微更飽和一些





這時候我們看見了畫面中有個屈臣氏的招牌與其他補習班比較不搭

所以要想辦法把他弄掉,如果單純只是把他調暗

會忽然在一連串的招牌中出現一個缺口,這樣會有破綻

所以我就從原圖已經被裁掉的部份中,挑選一個適合的招牌

(在這裡我已經先量到屈臣氏的招牌比例是33:181)





因為畫面邊緣角度的關係,我要取用的招牌有點傾斜

所以我先裁出來一個小範圍之後,依照比例仔細的裁切,修正傾斜



裁好之後在把影像大小調整成跟我要貼上的部份相同









然後圈選影像,利用工具拖移或者是複製貼上到主要的影像上





把這個招牌移過來之後,再仔細的放到原本屈臣氏的招牌位置





貼上之後會發現,邊緣有點不自然

所以我就先合併圖層,然後用模糊工具把"新"招牌邊緣修飾一下

接著,還有一個醫藥符號的小綠十字招牌還有點小礙眼

因為基本上他就是暗底的,所以我為了不要影響旁邊的招牌

我直接圈選範圍,填滿80%的黑色





你看,現在是不是自然多了...





接下來,根據需求,要把視覺重心強烈導引至擁擠的招牌部份

所以我可以利用PS中的光源效果,選用泛光





根據預視結果調整光源位置與範圍,營造出漸層的光線效果





光源完成之後,又覺得這樣的畫面元素是雜亂擁擠的招牌

但是畫面成分卻是乾淨的色塊,有點不搭

所以我想要給畫面一些顆粒,讓畫面看起來有另外一種感覺

於是我開啟了PS濾鏡功能中的"粒狀紋理"





在這裡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紋理可以提供你使用

而各種紋理也有不同的比例,單位大小可以調整

我選了一個我覺得OK的參數後,圖片就出來了



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雖然距離腦海中的畫面還是有一大段距離

但是至少是有幾分完成感。

下一次,當你對於一個畫面也有什麼想法的時候

不妨也試試看吧,很有趣唷。



最後,我附上修改完成的原始圖檔

因為這個不是我拍的,請尊重原拍攝者的智慧財產權,謝謝。

常見問題Q&A PART.1

經常有朋友會問我一些有關攝影的問題

基本上我是相當歡迎的

能夠多幫幫大家了解一些東西,對我來說是相當振奮的

前一陣子有朋友來信詢問了一些問題

剛好這些問題都是詢問度比較頻繁的

就順便貼上來與大家分享,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再與我討論唷!



1.白平衡(White Balence)-

光線的三原色是紅綠藍三個顏色。

在RGB三個都一樣比例的時候就會合成白色,

而我們平常看到的白色(例如白紙)其實是物體表面把所有的光線都反射回來,

所以我們才會覺得是白色,反之,如果所有顏色都不反射的話,

就是黑色。但是你回想看看,同樣一張白紙在大太陽下,

夕陽下,日光燈下,陰天,顏色看起來都一樣嗎?為什麼呢?

物體表面的反射性質並不會因為場地環境不同而改變啊,

問題就出在光線上了,因為環境入射到表面的光線就已經不是完整的RGB成分,

(例如夕陽下 可能藍色都比紅綠色少一點)

但是我們的眼睛+大腦卻會自動調整感覺,只要不要偏差太多,

我們都有辦法分辨出真正的顏色,但是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很笨,

他不會分辨,所以我們需要利用調整RGB三原色的感光比例去表現真實的顏色,

這個調整的項目就是白平衡,

因為我們要利用調整RGB的平衡比例去達到真正的白色。



2.色溫-

在白平衡的問題理我們有講到問題的原因是發生在環境的光線

(例如太陽光 陰天的陽光 日光燈光 水銀燈光 燭燈光),

這些光線其實是有顏色的,為了要去分析區分這些光線,

就利用溫度去表示這些光線,這個溫度就是色溫,

這個溫度的定義就是利用物體到達了某一個溫度的時後發出的光譜來定義,

例如6500K(1K=1度C 但是0k= -273.15度C)的光是比較接近大太陽的陽光

9000K是比較接近日光燈的顏色,色溫越高越偏藍;越低越偏紅,

你可以用蠟燭跟瓦斯爐來比較,溫度比較高的瓦斯爐火焰跟溫度比較低的蠟燭火燄

顏色一個偏藍一個偏紅。所以一般我們在調整白平衡的時候,

可以粗略的用陰天 太陽天 日光燈 鎢絲燈光來區分,

也可以用色溫來詳細定義。



3.底片有白平衡的問題嗎?-

當然有囉,但是底片的感光層不是我們所能夠調整的,

所以底片有分為燈光片和日光片,日光片就是我們一般使用的底片,

適用在一般場合;燈光片適用在低色溫的鎢絲燈光下的,

如果把燈光片拿到一般場合使用,拍出來就會偏藍,

因為燈光片對於藍色的敏感度是比較高的

(鎢絲燈光下少的就是藍色 所以要彌補)



4.感光度(ISO)-

感光度指的就是對光的敏感度,這是一種標準,

所以就像公尺跟英呎那樣,會有不同的標準,

底片可以分為ASA(美制)跟DIN(德制),但是後來為了統一規格,

就用ASA作為國際標準(ISO)。在數位相機上也是如此,

感光元件也是可以調整對光的敏感度,

這個調整的標準就用跟底片一樣的ISO來設定,

所以,ISO就是感光度。

ISO越高表示對光的反應越靈敏。



5.光學變焦&數位變焦-

首先,你能夠了解變焦(ZOOM)的意思嗎?就是可以拉近拉遠改變視角

一樣大的畫面裡,視角廣的可以擺進比較多的東西,我們稱這個為廣角;

視角窄的擺進的東西少,就是望遠鏡的那種鏡頭,

簡單的說,變焦就是把東西在畫面裡放大縮小的意思。

要能夠達到這種效果有兩種方式,一個就是鏡頭裡鏡片位置的改變

(你可以用放大鏡來想像,移動放大鏡跟物體間的距離時,放大倍率會不一樣)

這種靠著鏡頭的變焦能力我們稱之為光學變焦,

但是數位相機上還有一種稱為數位變焦的又是什麼呢?

其實數位變焦就是把畫面中的一個部份切割下來而已,

例如一張1600X1200的畫面中,我切下一塊800X600的畫面,

這兩個切割前後的畫面如果都在一樣大的畫面上觀看(意指面積一樣),

是不是切割後的感覺上又拉的更近了,不過事實上只是切割的動作而已,

對於實際的效益不大。



6.追焦攝影-

拍照的時候必須對焦,才能讓被攝物清楚對吧,

但是如果被攝物一直移動呢?

相機跟被攝物的距離不斷改變,對好焦之後,

被攝物又跑到焦點外了,這樣的攝影我們稱為追焦攝影,

要靠對焦速度,或者是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拍攝。

對焦速度就是跟被攝物拼了,你快我要比你更快;

守株待兔則是我們先預期被攝物在某個時候會移動到某個位置,

我們就先把焦點對在那個預測的位置上,

等他到了那個位置之後,按下快門完成拍照。



7.數位相機的對焦延遲&快門延遲&手動對焦不易-

先說說數位相機的基本構造吧,鏡頭之後就是感光元件了(CCDorCMOS),

感光元件要能夠感光,首先必須先充電,

每個感光單位(像素)都有電之後才能同時感光產生畫面,

而一般相機不用,只要快門打開,光線進來底片就能受光了,

所以按下快門到快門開啟的時間差只在機械構造的作動上,

而數位相機卻還要多包含了讓CCD充電的這個步驟,

所以按下快門到拍下畫面的時間差比較長,

長到讓人能夠感覺得出來,我們就稱為快門延遲。

至於對焦延遲,那只是因為一般數位相機的對焦輔助機構比較不強,

跟傳統自動相機的自動對焦機構比較起來比較慢,所以對焦會延遲。

而數位相機的鏡頭對焦都是利用電子訊號去控制鏡片,

一般手動對焦相機卻是拍攝者直接轉動鏡頭移動鏡片完成對焦,

相較之下,一般數位相機在使用手動對焦時要告訴相機我要對的距離是多少,

相機才會去移動鏡片,而且並不是無限區段的調整,

例如只有0.5M 1M 2M 4M 10M…無限遠 的選項可以選,

如果我要對0.6M的東西,雖然0.5M也能拍的清楚,

但是準確度就沒有真正對到0.6M那麼準確了。



8.光圈(Aperture)-

就是那個像花瓣的東西,用講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講,請看圖



就是中間那個控制光孔大小的整組機構



9.快門(Shutter)-

快門的開啟時間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快門速度,例如1/100秒 1/30秒,

而這個時間是包含了整個畫面都要有一樣多的受光時間,

所以快門開啟的速度其實都是一樣,但是長時間曝光就要等時間到了再關門,

一直按著快門鈕只是不要讓快門關起來,都是一直完全開啟的。



10.EV(exposure value)-

這個是測光機構才需要用到的,也是有一個標準,但是我們不太需要用到。

而我們在相機上可以調整的那個EV+/-則是告訴測光機構,

我需要多一點或者是少一點的光(跟儀器認為的正確值比較多或少)

例如我今天想要讓畫面更亮一點,我就可以+0.5EV,

然後相機在測光之後就會調整,例如快門長一點或者光圈大一點,

讓實際的進光量比儀器測得的標準值多出0.5個單位(EV)。

而這個單位,我們通常稱之為""



11.包圍曝光-

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正確標準曝光值,

只有比較適合或者比較喜歡的曝光值,

某些場景亮一點好,某些環境卻是暗一點比較宜人,

但是我們未必知道現在面對的情況要剛好還是要多要少,

所以就可以用包圍式曝光,相機一次拍不只一張,

會在一定範圍內(看相機看設定)拍攝幾張不同曝光值的相片,

就像買樂透要包牌那樣,買的多中的多。

例如相機設定一次拍三張範圍是加減0.5EV,

那每按下一次快門,相機就會連拍三張,

一張-0.5EV 一張是它判斷的正確曝光值 一張則是+0.5EV



12.光圈VS景深&光圈VS曝光-

光圈跟景深的關係是因為光學的原理,所以會造成景深不同;

但是這跟曝光是沒有關係的,

所謂的大光圈曝光短是指相同受光量的前提之下,

不管是大光圈或小光圈,拍起來的亮度應該是要一樣的

(靠快門和感光度去調整),景深的深淺跟亮度沒有關係,



這兩張是用同一個鏡頭拍的,對焦點都是在椅子的前緣,

左邊的是F1.4右邊的是F11,1.4的光圈比較大景深淺,

所以只有椅子的部份是清晰的,F11的光圈比1.4小了許多,景深長,

所以到後面的樹幹都還是清晰的部份,

雖然光圈不同,但是了要拍出成功的相片,

兩張的快門時間就會不同(例如F1.4是1/1000秒的話 F11就是1/15秒)

另外景深其實還跟長短鏡頭與被攝物之間的距離有關。

[山城] 內灣、小鎮、螢火蟲



Photo By MINOLTA A1

May,2005  NeiWan,HsinChu


來新竹已經快要整整五年了

雖然說螢火蟲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比較流行的旅遊重點

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機會能夠真正親眼去見識一次

難免會感覺到有一點點遺憾一點點可惜

不知道還能在這裡待多久,也不知道將來是否還有一樣的機會可以去看

所以,就趁著去搭內灣線列車的時候,順道去內灣走走吧



看準了火車時刻表









我從新竹車站搭乘15:00的內灣線




(Photo By MINOLTA A1)


大約在將近16:00的時候到了內灣

一出內灣車站,就看到街道上的人潮

雖然不像假日那麼擁擠,但也是足以讓每家店都開門做生意

來到內灣,當然不可錯過的就是內灣吊橋囉




(Photo By MINOLTA A1)


內灣吊橋因為跨距不長而且結構粗壯,所以搖晃程度很低

甚至比碧潭吊橋還穩,但是吊橋如果太穩

似乎就好像少了一分走吊橋的樂趣

過了吊橋到了彼岸,這裡是以前同學聚會聯誼郊遊很常來的地方

不管是烤肉還是玩水都會從吊橋旁的小路走到河岸

當然這一天也不例外囉

橋下也有不少攤烤肉玩水的年輕人正享受著快樂的夏日時光




(Photo By MINOLTA A1)


再往裡面走一點,發現了許多家簡餐咖啡館

建築物的設計與規劃感覺都還不錯

而且很有趣的是,其中有幾家竟然都用灌籃高手裡的人物來取名

例如流川楓的對面式赤木家晴子的舖

而晴子的舖隔壁則是櫻木花道洋食咖啡

這附近有步道可以往山上走

可惜前陣子的連日大雨把本來就不多的油桐花都打光了

所以我也就沒有上山,回到內灣街上到處亂逛

走到了內灣戲院,幾年前來的時候大門深鎖

從側門溜進去,還可以看見古老的戲院擺設

大大的舞台,一排一排的長條木椅,而當時掛在門外的整修告示

原本以為會讓我再次回來的時候看見一個保存修繕完成的準古蹟

沒想到,整修之後的內灣戲院現在竟然用來賣衣服紀念品

如果說可以安排的跟旅客中心一樣也就罷了

可是竟然是跟路邊的小攤販沒什麼兩樣




(Photo By MINOLTA A1)


這一瞬間我想到了九份,彷彿又看見了另一個山城小鎮的改造失敗

再往小巷子裡鑽,還好,還有許多地方並未被觀光熱潮給燒燬

樹蔭下,屋簷下都可以看見三五個老人家圍坐在一起聊天

旁邊老式雜貨店老闆正忙著在整理不堪多年重量積壓的彎曲貨架上的罐頭

走著走著,我走到了廣濟宮

廣濟宮奉祀的跟竹北有名的義民廟一樣,都是客家人習慣奉祀的義民爺

再往廣濟宮後面走,就是鐵道

沒有平交道,更沒有號誌燈

從這裡可以看見內灣車站的另外一面

高高的椰子樹、雜草叢生的軌道以及韻味十足的站房




(Photo By MINOLTA A1)


讓我每次經過這裡,總是控制不住放在快門上的右手食指

穿過鐵道之後,可以看見往木馬道遺址以及螢火蟲棲息地的指標




(Photo By MINOLTA XT)


沿著小徑前進會經過內灣警察局,然後走到劉興欽漫畫博物館

從這裡往山下看可以看見壯麗的山景




(Photo By MINOLTA A1)


繼續往上走,小徑變寬了,空氣也隨著距離拉遠而越來越清新

沿著步道一直前行,慢慢走的話大概20分鐘左右便可以到達東窩溪




(Photo By MINOLTA A1)


步道還可以繼續往前,但是不知道前方還有多遠

我在這邊待到天黑,慢慢的隨著天色漸漸黯淡

會發現溪邊草叢樹林間開始有螢光色的微微亮光出現

慢慢地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不知不覺天也黑了,月亮也正高高的掛在天空

看著看著時間也差不多該下山了

沒有路燈的山林裡一點也不黑暗

因為眼睛的習慣,因為頭頂上的皎潔月光

把下山的路照的很清楚

回到內灣街上,白天擁擠的人潮不見了

廣濟宮昏黃的燈光與巷子裡的水銀路燈形成強烈的冷熱對比




(Photo By MINOLTA A1)


反正前一班回新竹的火車剛走,我就在這裡拍了幾張相片

然後到街上的便利商店買了罐飲料

走進車站等著載我回去的列車進站

準備結束今天的內灣旅程...




(Photo By MINOLTA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