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e

拍下一張照片的流程: 

Preparation 掏出相機à拿好相機à開機à再重新拿好相機 



P ModeProgram Mode 也就是全自動程式運算,幫你自動選擇光圈快門組合

A ModeAperture Priority Mode 光圈先決,你決定光圈,

然後相機幫你自動計算快門速度 

S ModeShutter Priority Mode 快門先決,你選擇想要的快門速度,

然後相機幫你自動計算配合的光圈 

M ModeManual Mode 手動模式,快門、光圈的組合自己決定,

可以參考你所選擇的組合與相機測光參考值差異。 



等效焦長
:因為感光元件尺寸不同造成鏡頭投影不同,會有所謂的等效焦長產生,

例如我們常用的DSLR,其CCD/CMOSAPS-C的尺寸,

僅有135底片(24mm*36mm)2/3 

鏡頭的等效焦長就必須乘上1.5倍,才是實際上拍攝起來的等效視角 

EX:標示80-200mm的鏡頭,在APS-C的機身上則是等效於120-300mm的視角 



感光元件進光量取決於兩個因素:環境光以及硬體參數(光圈,快門

光線的前進路徑為:物體光源à濾鏡/保護鏡à鏡頭(光圈)à機身(快門)à感光元件(感光度

所以必須調整:1.光圈、2.快門、3.感光度 去找到適合當時拍攝光源的平衡點

(有多種組合,並非唯一



EV
Exposure Value曝光值EV是一個用來表示測光結果的標準值,

相機上的EV鈕則是提供使用者依據實際情況平移補償(Shift/Offset)這個標準值,

達到適當的測光結果
 



ISO
:感光度,以前是底片對於光的化學反應敏感度,

數位化後則是CCD光電訊號的敏感度數值越高表示對於光的反應越強烈,

也就是說同樣的光量,ISO越高,所得到的訊號越強 

也就是說:要得到相同的感光,若是提高ISO值,

我就可以用更快的快門或者更小的光圈 

但是ISO並不是無限延伸的數值,感光度的數值越高,畫質會有越差的趨勢,

適合的工作範圍則要視機器本身的能力而定

光圈:鏡頭提供給光入射的面積,數值越大表示光圈越小;

每一格光圈數值差異1.414(根號2) 

常用每級光圈值(級距相差1.0EV)F1.4,F2.0,F2.8,F3.5,F4.0,F5.6,F8.0,F11...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星芒越長,

但鏡頭的最佳成相光圈範圍會落在中央光圈範圍(F8前後



快門:機身控制光入射時間的機構
,數值表示時間,

但在常用的部分會省略顯示倒數部分(1/500秒顯示為500) 

常用每級快門值:60(1/60s),125(1/125s),250(1/250s),500(1/500s),1000(1/1000s)... 

快門越快,動感凝結越明顯;快門越慢,動態流動感越明顯 

太慢的快門速度會導致手振的情況發生,手振隨時在發生,

但在不同的鏡頭焦長以及快門速度下對於影像的影響各有不同 



安全快門:正常拍攝情況下不會造成影像模糊的快門速度


通常我們是以鏡頭等效焦長的倒數作為安全快門的基本依據 

如使用等效200mm的鏡頭,那最少要高於1/250秒的快門速度才算安全; 

若是沒有學過夾胸閉氣縮臀不動大法,

最好是能再安全快門上再高上一級(EX.1/500)更為保險 



白平衡:White Balance
;在光的色彩組合上是由三原色(RGB)組成白色,

所謂的白平衡則是指在環境光下三原色組成白色的比例。

例如在鎢絲燈的環境中,因為光源本身的色溫偏低,

會是R高於GG又高於B的不均衡光線,

所以白色的物體照射出來後會顯得偏紅偏黃的色調,

若要還原真實的顏色,則必須由訊號補償還原顏色 

通常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已經可以掌握多數的場合,

但若是需要特殊的色調或者是更精準的色彩,則需要手動調整